曾有一份全球奢侈品市場報告顯示,中國已超過日本成為僅次于美國的第二大奢侈品消費國。火熱奢侈品情緣可見一斑!“達芬奇”天價家具涉嫌造假被曝光前,之所以被熱捧,筆者認為和當前國人的奢侈品消費觀念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
中國的經濟不消說,很不錯了,荷包漸滿的國人便不甘落后的成為國際高檔名牌或是外來奢飾品的擁躉。天價又何妨?奢侈品帶來的“貴人”附加值,像2012年的諾亞方舟船票一樣誘人。這種心態(tài)無疑被某些商家利用,不怕東西不好,就怕東西不貴,越貴越品牌,越“洋”越國際。提及假“洋鬼子”產品,大家一定不忘施恩奶粉、歐典地板、卡爾丹頓男裝之流。
像“達芬奇”家具,幾萬的商品買到了幾十萬,十倍的差價沒有讓賣主臉紅耳赤,反而增加了他們銷售時的底氣。和楊駿從美國的“野雞大學”歸來一般,國內生產的普通家具在國外游一游,拿個報關證明之類,儼然是國外進口的高檔產品,他們所獲得的利潤對于掏錢的消費者來說未免也太坑爹了。
要是質量靠譜也就罷了,可惜裝潢精美的專賣店里那些包裝過的家具卻擁有一顆腐爛的心臟,成為家中隱形的殺手。不合格的產品不僅在市面上出現,還堂而皇之的披上華麗的外衣,奪取消費者的芳心,這樣的事情或許見怪不不怪了。
都說品牌理念是企業(yè)經營的核心,可是目前的情況卻是“高端”的品牌都不足以信。崇拜洋品牌、欣賞洋貨的心理本來就畸形,加之國貨的低劣及假冒,把我們的早已缺失的民族品牌的自信,推到了岌岌可危的懸崖邊緣。
“一日游”回國后的“海龜”家具,誘使國人迫不及待、前仆后繼地把真金白銀塞進“外商”錢包。社會主義“先富起來的部分人”通過購買奢飾品或國際高端品牌來“炫富”和標榜個人的“成功”,哪有心思“帶動人民走向共同富裕”。
好在普通大眾買此類產品的少,這些富人們上當受騙了,也賺取不到多少同情的眼淚,或許達芬奇家具的CEO潘莊秀華能揮灑一些,可憐她的臉被PS成《蒙娜麗莎的哭泣》在網上瘋傳,還圖文并茂——“你跟她講欺詐,她跟你聊創(chuàng)業(yè)了;你跟她講賠償,她跟你講慈善了;你跟她急眼,她還跟你飆淚了……”。